中国财经报道网

【万年新观察】从"特色"到"名牌":品牌升级 重构农业产业价值

晨报之声 2025-09-19 16:20:41 31593℃

中国晨报江西讯(杨宇翔 香港商报:记者林琳 黄颖 图片/万年县融媒体中心):

前言

赣鄱风起处,稻浪漾苍穹。在承载着万年农耕积淀的沃土上,贡米产业以“品牌跃升、品种培优、招大引强”的三重变奏,谱写了万年县农耕文明最富历史张力的升维叙事,绘就了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跃迁的振兴样本。

当雷竹笋的生态年轮与珍珠贝的孕育光谱在稻香中悄然成长,这些自然珍宝与现代农业的脉动逐渐融合,新的发展命题已然出现:万年县的特色农业,如何实现从“单点闪耀”到“系统重塑”的跨越式转型?传统农耕基因如何在价值链中焕发多元新彩?

6279044216db9201647c3112749f655.png

万年贡米稻田画

万年贡米:从远古走来 向未来绽放

【产业聚焦】

在世界稻作文明发源地——江西省万年县,一粒自带考古基因的珍贵稻种,历经时光洗礼,已蜕变成一颗耀眼的现代农业明珠。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万年县并未盲目跟风,而是深挖历史文脉、锁定特色赛道、锻造核心竞争力,精准把握了时代机遇。从野生稻的原始驯化到规模化的种植探索,再到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拓展,最终成功串联起一条完整的稻作产业演进链条。

产业之基,始于源头。在万年县裴梅镇荷桥村,至今仍完整保留着300亩原生稻种植区,古老的稻种在此遵循传统方式种植,不仅成了不可多得的水稻“基因库”,还是水稻史的“活化石”。正是这份对原种资源的坚守与传承,为万年贡米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原生稻种的提纯复壮技术日益成熟,万年贡稻实现了珍稀保护到大规模种植的跨越,产量与品质同步跃升。品牌建设同样成绩斐然,“万年贡”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和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高达73.5亿元,成为大米市场中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

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完整且强大的产业链条。万年县以战略眼光推动产业走向高阶形态:通过招大引强、强强联合,成功引进鲁花集团并持续深化合作,构建了以万年贡集团、鲁花(万年)米业为双核心的现代稻米产业集群。这一结构性变革,极大增强了产业的带动能力,也催生了诸多创新链式业态,为万年县的传统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2.jpg

万年贡金色稻田

更为关键的是,万年县牢牢把握“种子芯片”核心战略,持续推动种业创新。2021年,该县投入500万元,携手鲁花集团和湖南水稻研究所,共同研发新一代地标品种——“万年香”。历经三年攻关,一个集优良品质、高产性能、绵软口感和强大抗逆性于一身的新品种成功问世,不仅达到国家一级籼米标准,还顺利完成区域试验,并于今年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万年香”是古老基因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成果,也成为万年贡米进军更广阔市场的新支点。

【记者手机】

万年贡米产业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系统化创新引领的标杆。它以文化为内核、科技为引擎、产业为根基,在时代浪潮中精准定位,通过持续革新构筑起持久竞争力,实现了从原种保护、品种升级、品牌塑造、产业链整合到农文旅融合的全链贯通。这套环环相扣的战略体系充分证明:只有立足悠久的农耕文明,融合产业特色的发展思维,才能绘就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锐度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图景。

万年珍珠:从创造启航 铸产业华章

【产业聚焦】

秋日的阳光,把万年县现代化珍珠养殖基地染成了一幅鎏金画卷,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洁白的珍珠吊养浮漂整齐排列,宛若繁星洒落人间。远处,几叶小舟静泊湖中,科研人员正俯身细查珍珠贝的生长状态;大学生们在岸边的操作台前轻开珠蚌,每当晶莹圆润的珍珠显露,惊喜声便在青山绿水间回荡......

站在基地高处,万年县珍珠科学研究所所长丁文军驻足远望,目光掠过层层碧浪,向记者感叹道:“每当我来到珍珠养殖基地,思绪总在不经意间回到半个世纪前那场改写万年县珍珠产业的变革中,内心依然澎湃。”他的话语中既有岁月的沉淀,又饱含对这片水域和珍珠产业的深情。

3.jpg

国家贝类技术创新养殖示范基地

1972年,是万年县珍珠产业的真正起点。这一年,江西省万年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梓埠镇白竹村的珍珠养殖基地,成功培育出全省首颗无核珍珠。这颗“水中明珠”,不仅凝结着乡土智慧与科研热忱,更如一颗火种,点燃了这片稻作之乡的产业新希望。

从陆继辉夫妇率先攻克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难关,到新一代科研人员持续优化育珠技术;从赣鄱湖畔星罗棋布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到珍珠饰品、珍珠粉、美妆产品等深加工领域的科技突破,万年珍珠产业始终以科技为帆、以乡土为舵,在江南水乡的灵秀水域中汲取养分,孕育出“生于此、长于此”的独特产业基因,赋予每一颗珍珠独一无二的天然禀赋,构筑起了基础扎实的产业护城河。

如今,全县珍珠养殖面积达3万亩,相关企业58家,年产值突破10亿元,已实现“自主育蚌、自研工艺到自建渠道”的全流程掌控,一条集生态养殖、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创意设计与市场推广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已然成型,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4.jpg

江西万年泽华珍珠加工车间正为客户定制珍珠项链等伴手礼

随着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贝类技术创新养殖示范基地的建成,万年县的珍珠产业已正式开启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养殖技术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模式走向智能化,环境管理践行绿色化,整体科技支撑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跃升。

【记者手机】

在消费升级与“国潮”兴起的大背景下,万年珍珠产业正迎来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的关键跃升期,品牌突破正当其时。唯有持续深耕品牌,才能真正完成从“养珠”到“育牌”的跨越,在全球珍珠市场中绽放独特光彩。

品牌建设的关键在于深化“文化内核”与“当代表达”的深度融合,通过产品创新、设计升级与数字化传播,构建可感知、可传播、可收藏的品牌价值体系。有三方面路径值得关注:一是打造“万年珍珠”公共品牌,制定高标准品牌准入与质量追溯机制;二是加强文化叙事与设计创新,携手新锐设计师与文化创意机构,推出融汇传统和现代的产品系列,讲好具有情感共鸣的品牌故事;三是构建全域数字化传播矩阵,借助短视频、直播电商、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拓展品牌触达路径,推动万年珍珠逐渐成为代表东方美学的国际文化符号。

万年雷笋:从山野萌发 绘绿色新卷

【产业聚焦】

当浙江临安的雷竹在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的山坡上悄然生长,沉寂的山野便被唤醒。这株承载乡愁的异乡竹,不仅在此扎下了根脉,还改写了一方水土的经济版图。一场因味觉共鸣兴起的产业变迁,掀起了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的澎湃浪潮。

万年县雷竹产业的起源,始于一次味蕾的迁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浙江绍兴籍中药材种植工人卞有荣赴弋阳县务工,他在租住的民房前后栽下了几株来自浙江临安的雷竹。这些竹子原本只是异乡人聊慰思念的载体,却因产出的竹笋清甜脆嫩、味道鲜美,瞬间征服了当地人的味蕾。

次年春天,雷竹很快跨越县界,零星栽种在弋阳县毗邻的万年县大源镇山背村村民的房前屋后。农户们逐渐发现,雷竹不仅产量高、价格优,还具有一次栽种、多年收益的可持续优势。于是,该村村民自发跟种渐渐成风。

gjkghjk.jpg

万年县雷竹笋种植基地

至九十年代末,山背村村民程有火试种的一亩雷竹,五年后单亩竹笋纯利润高达2万元。从此,这场由“舌尖”引发的变革,迅速在山野间蔓延。

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万年县精准把握了产业跃升契机。自2000年起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全面推行雷竹标准化种植技术,以科学种植取代“靠天吃饭”的粗放模式,并实施每亩500元的种植补贴,极大激发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

大源镇村民胡国爱、王军等一批村民率先响应,逐步成为当地种植大户。其中,胡国爱的80亩雷竹林在2024年年产值突破100万元,利润50万元,示范效应显著。山背村更是整村推进,家家种雷竹,全村雷竹种植面积超6000亩,连续二十多年保持稳定增收,成为产业致富的典范。

“合作社+农户”的机制带动小农户抱团发展,科技小院与高校科研力量合作,则让传统种植插上科技的翅膀。省级龙头加工企业的壮大和销售聚道的完善,让雷竹笋产品直达长三角和华南市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正是产业规范化发展的成效。

当5万亩雷竹林在万年县的山野间织就绿色经纬,8万吨鲜笋撑起10亿元产值时,这场生态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早已超越传统农业的范畴,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范式。

5.jpg

万年县迅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雷竹笋加工车间

【记者手机】

万年雷竹笋产业如何在鲜笋和深加工的双重赛道上拓展市场空间?进一步提升品牌识别度?借鉴浙江安吉以竹文化带动旅游、福建建瓯以科技赋能竹产业的成功实践,万年县可着力打造“万年雷笋”区域公共品牌,推动“稻作文化+雷竹产业”的深度融合,让舌尖上的笋香基因承载文化记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实现品牌价值与旅游发展的双向驱动。

结语

稻浪澎湃,谱写产业新篇;珠光璀璨,以品牌突围;雷竹笋飘香,借文旅融合腾飞。传统与现代在万年时光中交融共生,终将化为沃土之上与时代共进的鼎足新三景。

— THE END —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万年新观察】从"特色"到"名牌":品牌升级 重构农业产业价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