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晖建润(重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大凤

商广网 2025-09-18 13:50:02 25444℃

【人物简介】

任大凤,中晖建润(重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深耕建筑行业数十年,敏锐洞察房地产转型与双碳目标“3060”战略的历史机遇,带领团队突破传统光伏局限,推动碲化镉发电玻璃在建筑幕墙、农业大棚、交通基建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其技术具备弱光高效发电、A级防火、建筑美学定制等核心优势,成功落地上海科技大楼、丽江水泥厂等标杆项目,并拓展至蒙古、埃塞俄比亚等国际市场。作为国家级光电建筑专家,他参与编制《零碳企业评价规范》等行业标准,带领企业参建项目荣获“2024年度绿色设计国际大奖”等权威认可,旗下品牌“中晖禾屹”凭借重庆市科技型企业资质及行业影响力,正加速突破市场认知,探索绿电项目规模化落地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并受邀央视《中国品牌》《信用中国》分享绿色创新实践。以科技赋能建筑转型,用诚信铸就民族品牌,“中晖禾屹”正引领一场建筑能源生态的深刻变革。

一片玻璃载“双碳”使命 万栋楼宇书绿色未来

——访中晖建润(重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大凤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深刻转型与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的艰难时期,唯兼具信念与勇气者能看到危机中的机遇。一位曾在上市公司担任工程总负责人的行业老兵,在57岁的年纪毅然走出舒适区,创立中晖建润(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将全部心血倾注于碲化镉发电玻璃这一革命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创业故事,而是一位技术专家对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刻理解与践行,是一位企业家对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的坚定信念,更是一家民族企业对“让每一栋建筑成为发电厂”这一愿景的不懈追求。从重庆的阳光房到蒙古国DM公司的标志性建筑,从上海科技大楼到丽江水泥厂,任大凤带领团队用实实在在的案例证明:碲化镉发电玻璃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重塑建筑能源生态的关键钥匙,是中国民族企业在全球绿色科技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的有力武器。

破茧:房地产、建筑业寒冬中的光电蝶变

2009年的北京昌平,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时任某上市公司工程总的任大凤第一次接触到光伏产业。在中科建研院光伏研究所的试验基地,那片能够将阳光转化为电能的各种产品:多晶硅、单晶硅、铜铟镓硒、碲化镉、钙钛矿一排排的产品中,碲化镉玻璃在他心中埋下了好奇的种子。彼时的中国房地产行业正高歌猛进,很少有人会思考建筑与能源的关系,更不会预见十多年后行业将面临的深刻危机。但他不同,工程出身的专业背景让他对技术创新有着敏锐的嗅觉,而长期在一线的工作经历又使他对建筑行业的痛点有着切肤之痛。每次出差北京,他都会抽时间到光伏研究所转转,看着那些数据,思考着这种技术能为建筑行业带来怎样的变革。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彼时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已从黄金时代步入深度调整期,疫情冲击下的经济下行压力让整个行业笼罩在悲观情绪中。许多同行选择收缩战线,甚至准备“躺平”熬过寒冬。集团领导也劝任大凤:“你都这个年龄了,即使房地产下行,两三年怎么也能混过去。”但任大凤看到的不是危机,而是机遇——中国建筑行业亟须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他清晰地认识到,传统高耗能、高排放的建筑模式已难以为继,而将建筑从能源消耗者转变为能源生产者的光电建筑一体化技术,正是破解行业困局的金钥匙。

在众多光伏技术路线中,他经过深入研究与反复比较,最终锁定了碲化镉发电玻璃。这种技术并非他的发明,而是源自中科院潘锦功博士团队从美国试验成功的先进成果。但任大凤以其工程专家的眼光,立刻洞察到这项技术相比传统晶硅光伏的独特优势:弱光环境下仍能高效发电、可完美融入建筑立面(掺入彩釉融入自己需要的个性设计,石材、真石漆、仿古砖瓦等)、防火安全性高、兼具保温隔热功能……更关键的是,它不仅仅是发电设备,更是建筑材料本身,能够真正实现“建筑即电站”的愿景。这种将建材与能源功能完美融合的特性,让他看到了彻底改变建筑能源生态的可能性。

2023年,在集团创新课题上多次提出论证、比较,大家悬而未决之时,任大凤做出了令同事和家人惊讶的决定——离开稳定的高管岗位,创立中晖建润,打造“中晖禾屹”绿电品牌,全身心投入碲化镉发电玻璃的推广事业。这个决定背后,没有浪漫主义的冲动,而是一位技术专家基于严谨判断的理性选择。他深知这条路不会平坦:市场认知度低、初期成本较高、行业标准缺失、施工队伍经验缺乏经验……但任大凤更清楚,中国要实现“3060”双碳目标,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零能耗是关键战场,而碲化镉发电玻璃正是这个战场上的一件利器。与其在舒适区等待行业复苏,不如主动出击,用技术创新为行业开辟新路。

(【2025云顶大会】中晖建润董事专访进行时)

创业之初的艰辛远超预期。任大凤带着样片和资料,奔波于各个设计院和建筑论坛,向怀疑者证明玻璃确实能发电;他与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沟通,推动政策支持和技术标准制定;他亲自为早期客户算经济账,展示碲化镉发电玻璃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综合价值。那段时间,他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每当看到又一个项目落地,又一栋建筑开始“自主发电”并网,所有的疲惫都会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任大凤的创业故事,从一开始就不是关于个人财富的积累,而是如何用技术创新解决社会问题,如何在行业寒冬中点燃绿色发展的星火。

技术三重奏:安全·效能·美学的完美和弦

2024年5月21日下午2时,上海虹梅南路高架光伏项目突发大火,全长1.2公里的光伏隔音屏陷入火海,碎片飞溅导致20余辆汽车紧急避险。这个全国首个高架光伏示范项目全容量并网仅10天就因安全问题戛然而止,引发行业地震。事故调查显示,传统晶硅光伏组件在交通场景下面临柔性组件耐候性不足、车辆震动与尾气腐蚀叠加、运维响应滞后等多重挑战,安全隐患远超普通环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采用碲化镉发电玻璃的项目却展现出卓越的安全性能。任大凤解释,碲化镉发电玻璃采用无机材料,主要成分为碲化镉,本身不具备燃烧条件;即使遭遇极端高温或外部火源,也不会持续燃烧或助燃,能有效阻断火势蔓延;材料特性稳定,对热斑效应耐受度高,大大降低因局部过热引发火灾的概率。这种本质安全特性使碲化镉发电玻璃特别适合建筑一体化应用,解决了传统光伏在建筑场景下的最大痛点。

(公司产品展示)

当年的6月13日,在国土经济学会光电委员会和防火研究所的倡导下,在上海虹桥事故现场旁边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光电建筑防火安全研讨会》,任大凤奔赴会场再三强调薄膜组件的特点并对传统光伏的管控措施进行了实践性的技术交流。

安全只是碲化镉发电玻璃众多优势中的一个。任大凤喜欢用“龟兔赛跑”来比喻碲化镉技术与传统晶硅的区别:虽然碲化镉组件标称转换率为21%~21.6%,略低于晶硅的23%,但实际发电量却高出8%~10%。原因在于碲化镉的弱光发电特性——从早上6点天亮就开始发电,直到晚上7点才停止,而传统晶硅必须等到太阳直射角度较大的9点多才开始工作,下午三四点太阳西斜时就基本“罢工”。这种“超长待机”特性使碲化镉发电玻璃在重庆等柔光地区表现尤为出色,打破了光伏只能在强光地区高效运行的刻板印象。

(丽江水泥厂(改造前))

(丽江水泥厂(改造后))

在云南丽江,一座曾经面临环保关停危机的传统水泥厂,因为采用碲化镉发电玻璃幕墙一体化改造而重获新生。潘博士与任大凤技术团队根据云南五彩特色,将该厂原有的破烂场景改为了“五彩石”特色,定制了五种颜色的发电玻璃,不仅解决了工厂的能耗和排放问题,还赋予其崭新的外观。改造后,该厂一年节省电费500万元,所有窑炉从烧煤改为用电,实现了从“浓烟滚滚”到清洁环保的华丽转身。这个项目后来荣获“2024年度绿色设计国际大奖”,被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案例库,成为全球重工业绿色转型的标杆。

(安徽亳州农业大棚项目)

与传统建材相比,碲化镉发电玻璃的初期成本确实较高,但任大凤更愿意从全生命周期和综合功能角度算一笔经济账。以100平方米的发电玻璃为例,在重庆这样的弱光地区每月可发电约1200度,按民用电价计算可节省600元电费,商业电价则可达1200元。更重要的是,碲化镉发电玻璃本身就是建筑材料,可以替代传统的保温层、抹灰、真石漆、石材和玻璃幕墙等,综合计算反而更具成本优势。他曾为融创的工程老总算过一笔账:一套200多平方米的大平层,墙面面积约170平方米,如果将原设计的铝单板和玻璃门窗幕墙,在设计效果不改变的情况下,全部采用同色同效果的碲化镉发电玻璃,每月可发电约1500度,假如开发商售房时承诺每月赠送给业主500度电,剩余1000度用于物业公共区域,就能显著提升楼盘竞争力。

碲化镉发电玻璃的应用场景远不止传统建筑。在农业领域,透光率40%的碲化镉发电玻璃大棚既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和温度调节需求,又能发电和保温,实现“棚顶发电、棚内种菜”的双重收益;在交通基建中,它被用于高速公路声屏障、服务区充电站、停车棚、高铁站顶棚等场景,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集成碲化镉发电技术的车窗和车顶在漠河-35℃的极寒环境和俄罗斯雅库茨克-50℃的极限测试中表现出色,为车辆提供额外电力支持;在绿水青山的江、河、湖、海的治理中运用于船舶,让船舶自备一个发电站实现全球通行,永不怕能源枯竭,真正体现环保安全且赚钱。这些多样化应用证明,碲化镉发电玻璃不是单一功能产品,而是能够跨界融合的“能源+建材”解决方案。

建筑美学是碲化镉发电玻璃的另一大优势。传统光伏组件往往因为外观单一、反射率高而遭到建筑师抵制,而碲化镉发电玻璃却能够通过定制化设计完美融入建筑立面。它支持300多种色系和图案选择(冬奥会剪彩冰墩墩就是碲化镉玻璃图案),透光率0%~60%可调,还能实现曲面异形设计,可以根据建筑风格调整颜色和效果,真正做到“隐形发电”。在上海某科技大楼,4.8米高的碲化镉发电玻璃幕墙不仅满足了建筑美学要求,还成为整栋楼的绿色能源中心。这种兼顾功能与美学的特性,使碲化镉发电玻璃成为建筑师和开发商的新宠,为光电建筑一体化扫清了审美障碍。

(瑞昌码头形象提升工程)

任大凤将采用碲化镉发电玻璃的建筑称为“第五代建筑”。在他看来,第一代建筑解决遮风避雨的问题,第二代追求舒适,第三代注重智能,第四代强调生态,而真正的第五代建筑应该是前四代的全面融合且“能赚钱的建筑”——通过自身发电实现能源自给甚至盈余,从家庭负债转变为家庭资产。

这种理念正在重庆的阳光房项目中得到验证:业主不仅获得了更多使用面积,

解决了防水保温问题,还能通过发电获得持续收益。任大凤坚信,这种“能赚钱的建筑”将成为房地产、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国家“3060”双碳战略的关键路径。

认知突围战:用数据照亮质疑的迷雾

创业初期,任大凤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市场的认知壁垒。“光伏幕墙?玻璃能发电?”这样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许多人要么不知道这种产品存在,要么不相信其性能与效益。面对这些质疑,任大凤没有抱怨,而是选择用事实说话,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推广策略打破认知坚冰。

(成都大运会网球场馆中心碲化镉发电玻璃绿色导引牌)

他首先从行业顶层设计入手,联合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推动成立光电建筑委员会,并担任专家组成员。这个平台汇聚了建筑界、能源界和材料界的权威人士,通过专业研讨和标准制定,为“光电建筑一体化”、BIPV的真正落地奠定理论基础和规范框架。在住建部和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碲化镉发电玻璃技术被纳入政策视野,最终被列入上海市绿色建筑材料首选产品目录,为市场推广扫清了政策障碍。

(湄洲岛发电玻璃风雨廊)

(成都高新区-新加坡创新中心)

针对普通消费者的认知障碍,任大凤团队提出了“中晖建润阳光房走全国”惠及百姓的推广策略,通过实实在在的阳光房案例让老百姓亲身体验碲化镉发电玻璃的好处。重庆的几个早期项目成为活广告:业主们发现,这种玻璃不仅解决了阳光房常见的防水保温难题,还能发电创收,口碑传播效应迅速扩散。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推广方式,比任何广告都更有说服力。

(与非洲三国洽谈合作事宜)

央企和大型国企的认可为碲化镉发电玻璃提供了另一重背书。中建系统各局、高速集团、重庆国网等央企纷纷与中晖建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加油站、高速服务区等场景中规模应用碲化镉发电玻璃。这些合作不仅带来了实际订单,更重要的是向市场传递了信号:碲化镉技术已经通过最严苛的工程验证,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成熟度。

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打开,同时积极响应国家鼓励企业创新,希望盯着全球大市场的倡导下,中晖建润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他敏锐地发现,缺电国家和高电价地区对碲化镉发电玻璃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吉布提的电费高达3.2元/度,蒙古国则因气候寒冷对弱光发电技术情有独钟。中晖建润迅速与蒙古、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中非、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蒙古国的一个22层标志性建筑项目已进入实质性阶段。2025年7月,中晖建润又与重庆繁加星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授权后者作为乌兹别克斯坦、尼日利亚及埃塞俄比亚市场的独家代理商,进一步拓展海外布局。

技术标准化是中晖建润团队突破市场壁垒的另一利器。他们深知,要让碲化镉发电玻璃从示范项目走向规模应用,必须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中晖建润参与编制了《零碳企业评价规范》《光电建筑防火规程》等行业标准,制定光电建筑项目施工规范,目前已向住建委申请并筹备编制《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构造》和《光电建筑一体化验收标准》和规范等地方标准,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些工作不仅提升了中晖建润的行业话语权,也为碲化镉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扫清了障碍。

(与蒙古国签约)

媒体传播在打破认知壁垒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大凤代表企业受邀参与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中国品牌》《信用中国》栏目“崛起的民族品牌”专题节目录制,通过央视网、人民视频、学习强国等国家级平台向亿万观众讲述碲化镉发电玻璃如何重塑能源生态。节目采用媒体访谈、AR环屏展示与外景纪实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呈现了中晖建润的绿色使命与创新实践,将“中晖禾屹”品牌纳入具有国家档案意义的《名企档案》影像工程。这种权威媒体的背书,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碲化镉技术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参加《中国品牌创新发展工程》节目)

(与《信用中国》栏目签约)

面对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晖建润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在绿色工厂厂务大会、亚洲低碳技术创新大会等高端平台分享中国经验。他清楚地认识到,碲化镉发电玻璃不仅是一项商业产品,更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绿色科技竞争中的重要筹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中晖建润正从中国光电建筑的领航者成长为全球绿色能源解决方案的重要提供者。

致远:中国方案的全球表达

丽江古城西南水泥有限公司的碲化镉发电玻璃幕墙一体化工程荣获“绿色设计界的奥斯卡”——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颁发的“2024年度绿色设计国际大奖”,成为中晖建润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高光时刻。这个奖项不仅是对具体项目的认可,更是对中晖建润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全方位肯定。随着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任大凤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将之视为新征程的起点,继续推动碲化镉技术在更广领域的应用。

2024年,任大凤个人斩获年度“先进个人”称号,并受聘为国家级光电建筑专家组成员,聘期三年。这些荣誉背后,是以王志东、任大凤为代表的行业专家团队的不懈努力,是中晖建润“科技引领,绿色赋能”理念的生动体现。

当前,国家已出台对零碳园区、零能耗建筑的严格考核与鼓励政策(要求全国新建建筑必须达到40%的光伏覆盖率,其中浙江提高标准达60%),重庆零能耗建筑补助120元/㎡,近零能耗80元/㎡,最高不超400万,零碳园区相关补助政策也已出台。

(信用认证)

中晖建润紧跟国家战略和政策,对于未来有着清晰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持续提升技术,将单片发电功率从260瓦提高到330瓦;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智能光伏建筑”与“储能技术”领域,力争2025年新增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发明专利4项;深化行业合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服务国家战略,在全国落地5个“零碳示范园区”。这些目标既雄心勃勃又脚踏实地,体现了中晖建润作为科技企业的创新追求。

中晖建润还尤其注重碲化镉发电玻璃在“零碳工厂”建设中的应用前景。欧盟碳关税等国际规则倒逼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而碲化镉技术恰好能为工厂提供“绿色通行证”。丽江水泥厂项目的成功证明,即使是高耗能行业,也能通过碲化镉发电玻璃实现从“能源消耗者”到“清洁能源生产者”的转变。在全球视野下,中晖建润将成为中国绿色科技的传播者。通过蒙古、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等国的项目合作,中晖建润不仅输出了产品和技术,更传递了中国企业的绿色发展理念。这种“走出去”战略,既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方向,也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晖建润品牌的愿景依然朴素而宏大:“让每一栋建筑成为发电厂”。这个愿景背后,是对建筑能源生态的深刻重塑——未来的建筑不再是电网的被动消费者,而是能源网络的积极参与者;不再是无言的钢筋水泥,而是会“呼吸”、能“造血”的生命体。从重庆到上海,从中国到世界,任大凤团队正带领中晖建润,用一片片发电玻璃编织着绿色发展的未来图景,践行着民族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使命担当。

— THE END —



本文内容转载自:商广网,原标题《中晖建润(重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大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