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道网

山东沂源:以工业化思维"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晨报之声 2025-08-14 09:30:04 36065℃

山东沂源:以工业化思维“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本网山东讯(特约记者 齐升祥 通讯员 刘克伟)在“山东屋脊”沂源县,曾经杂草遍野的山顶架起了休闲的玻璃滑道,荒芜的涝洼地矗立起现代化大棚,破败的老街巷变成了溪水潺潺的网红打卡地。这一切都离不开驻沂源省派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们的倾情付出。

笔者走进温室棚内,一株株蓝莓树整齐排列,智能系统实时监测着土壤墒情。这里是齐鲁石化“第一书记”团队以工业思维重塑传统农业的试验田,也是革命老区振兴突围的生动缩影。

2024年初,齐鲁石化伊庆国与曹振华,作为第六批省派“第一书记”来到沂源县燕崖镇南安乐村和北安乐村。面对两村耕地稀缺、矛盾交织的困境,他们也曾迷茫过。驻沂源省派工作队及时跟上帮助了解村情、制定规划,鼓励他们全心投入工作中。

破局:从工业试错到农业突围

驻村后,工业项目曾是首选。但多次调研显示塑编行业毛利不足8%,本地缺乏产业工人,劳保鞋代工、汽配加工等项目也相继折戟。工业路径受阻,团队陷入深思。

“不是大棚落后,而是缺乏将工业理念与农业特性融合的创新思维。”伊庆国介绍说。

在工作队支持下,他带领团队转换思路,决心将央企“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基因注入传统农业。他们外出考察,认真研究,最终在北安乐村乡贤引荐下,锁定了蓝莓产业——淄博高端水果年缺口,而沂源富锶土壤、独特气候,恰是蓝莓生长的天然温床。

攻坚:工业方法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项目选址百亩涝洼地,却面临两大“拦路虎”:高速征地补偿抬高的村民预期,以及十余户历史遗留问题。团队创新实施“四维攻坚法”:

政策透明化:召开120户村民恳谈会,公示土地流转费及集体分红方案。

党员包干制:划分12个党员责任区,老党员老张3天为72岁村民周仕安算清“土地流转+园区就业”年增收万元的“经济账”,带头签约。

村规民约束:新增“不支持村集体项目发展的,不享集体发展福利”条款,村民代表百分百通过。

矛盾调解前置:联合安乐片区联村党委,提前化解积案。

“一系列办法推行后,仅用4天,120户签约完成,流转率达90%。”曹振华说。

同时,工业成本管控理念贯穿建设全程:优化钢梁、比价建材,单棚造价从50万压减至40万,省下的50万元多建一座大棚。

赋能:标准化体系重塑农业价值链

走进蓝莓园,工业生产的严谨随处可见:

种植“七步工作法”:从基质配比、水肥管理到“三剪三留”,每一步如同精密的生产工艺。智能系统每30分钟采集墒情数据,湿度低于60%自动滴灌,农药使用量较传统减少60%。

品质“三级分拣制”:一级果糖度≥14°、果径≥26mm,溢价50%直供高端礼盒;二级果供应商超电商;三级果用于深加工。首批500斤运输微损果,团队顶住“混着卖”的压力坚持分级销售,倒逼物流改进后损耗率从10%降至3%。

运营“三方合作机制”:村集体(土地+劳务)、企业(技术+市场)、联村党委(政策+监督)权责清晰。2024年园区蓝莓产量超15万斤,产值600万元,两村集体收入历史性突破50万元,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50个。

创新:系统升级打造振兴高地

“这里还将投资500万元建设三期深加工中心,从蓝莓酱到花青素胶囊,延伸产业链;部署数字孪生平台和AI分拣系统,提升智能化;我们发动向周边村推广五个统一标准,构建产业联盟,更将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机制,让更多农户共享发展红利。”驻沂源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牵头负责人裴娜介绍说。

站在园区高处俯瞰,智能大棚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辉。从工业试错的迷茫到农业破局的坚定,从荒草丛生的涝洼地到生机盎然的蓝莓园,驻沂源省派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们以工业思维之钥,打开了革命老区产业振兴的大门。当精密的工业逻辑融入深厚的土地情怀,当组织的力量激发农民的创造,这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山水,正孕育出走向共同富裕的金色希望。

总编辑:李志俊

— THE END —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山东沂源:以工业化思维"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