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斗文,男,1944年1月生,江苏昆山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高级讲师。2004年2月退休。
1966年10月在华东化工学院无机化工专业毕业。1966年10月-1973年11月任江华县稀有金属矿技术员。1973年12月-1978年10月任湖南省化学工业学校讲师,1978年10月-1980年12月在该校任化工科科长。1980年12月-1984年任该校副校长、高级讲师。1984年4月-1998年12月任校长。1998年12月-2004年2月任该校顾问。
1987年12月和1993年10月先后由省教育厅委派到联邦德国和英国考察职业技术教育情况,撰写《考察归来话改革》论文,受到上级和同行的好评。编著了《调节仪表原理及自动化》教材,曾为湖南省化工学会理事,全国化工中专工业分析教材编委会主任。1990年荣获国家教委授予的“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2002-2011年被推选连续出任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秘书长。
1973年12 月,我结束了五年“劳动锻炼”,从湖南七二九矿调到湖南省化工学校(以下简称“化校”)工作,当时已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社会动乱,百业凋敝,教育战线是重灾区,教师是“高危”职业。当我踏进化校大门的时候,阴寒天气下杂乱的校园不禁使我暗自思忖,在这样的单位里我究竟能呆多久? 但是连我自己也想不到,当我离开化校的时候,我已经是个花甲老人,我在化校整整工作了三十年!
三十年来化校培养我,锤炼我,为我践行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舞台;
三十年来我为化校服务,化校就是我的事业、我的家!
时光荏苒,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迎来六十华诞,在这值得庆祝和纪念的日子里,我将过去岁月的若干经历记录下来,以誌纪念。
一、艰难起步
1973 年化校在株洲清水塘复校时十分艰苦,校园是个大杂院,好几个单位及家属混杂在一起。教学大楼东半部分被株洲化工厂子弟中学占用,化校的学生就在教学大楼西侧教室里上课与住宿。教室是空荡荡的,上课时每人一条小板凳一个讲义夹权作课桌椅; 宿舍里没有床铺,大家都睡地铺;食堂开餐时八个人围一桌,缺油少肉的伙食只能勉强果腹,男同学经常嚷着“没吃饱”。
化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招过两届学生,专业是“化工工艺”和“化工机械”。学生来自全省各地,绝大多数是下乡(回乡)知识青年,他们经过多年艰苦的农村生活,十分珍惜来之不易、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上学机会,大多数人学习认真,师生关系也比较融洽。
那时学校的教学不太正规,常常是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学生能学多少就算多少,大部分时间在附近化工企业实习,学习一些实用知识。由于学生是由推荐入学,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他们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实在是为难了老师,记得我第一次上化学课是讲元素符号和分子式,结果大部分同学觉得讲得太慢、太浅,但还有一些同学因为对英语字母陌生而听不懂。
化校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的是高校或中专老师,有的是科技、工程技术人员,还有一些是“老五届”大学毕业生,文革中他们不同程度受到冲击,许多人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锻练,吃了不少苦。感谢当年学校负责人何长胜等老同志的开明和包容,接纳了这批当时不受待见的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安身之处,客观上也为化校集合了一支优秀教学团队。日后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批教师学识和教学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对学生认真负责,时至今日我还认为这是化校历史上师资水平很高的时期之一,以这支队伍为班底,加上以后各种渠道补充的有生力量,化校一直保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校高水平办学奠定扎实基础。
二、拨乱反正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后“十年浩劫”结束,全国进入拨乱反正新时期,化校也迎来新的转折点。
令人感到振奋的是党中央宣告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广大知识分子摘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老师们摆脱了强加于他们身上的精神枷锁,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大增。
在这个时期里,留居在校园里的一些外单位和家属陆续迁出,学校获得比较稳定的办学环境和发展空间; 学校开始连续招生,在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生源质量大幅提升; 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教学和生活逐渐稳定; 学校整顿教学秩序,教学工作向规范化、正规化前进.....
回忆这段历史,我不由想起化校的一位先贤——邹乃山校长。邹校长是位老革命,解放前在湖南大学求学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在多个单位担任过领导工作,不幸的是1957 年蒙冤被划为右派,历经种种磨难,1974 年调来化校任教。邹校长是个性情中人,他学的是哲学,研究的是自然辩证法,知识相当丰富,上课时神采飞扬,语言生动,深受学生好评。
1978 年秋,邹乃山同志的右派问题予以平反纠正,就任化校复校后第一任校长。邹校长上任后,大刀阔斧开展各项工作:
他旗帜鲜明拥护党中央改革开放决策,号召全校教职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现学校工作跨越式发展; 他力主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当时学校条件还比较差,师资和教学设施一时难以满足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需求,他四处奔走,聘请兼职教师,改建大班教室,挖掘内部潜力,短短几年时间学校规模就达到近千人; 他信任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文革后第一次调整工资,调资面只有百分之四十,邹校长力排众议,坚持将增资名额向老师倾斜; 1979 年党中央提出干部“四化” 建设问题,他敏銳地觉察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大胆提拔一批中青年教师担任校、科领导,颇有远见地为化校长远发展作了准备; 他在校外四处奔走,寻找发展学校的机遇和空间,在他努力下学校举办过两届大专班和一届师资班; 他经常到教室听课,亲自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深入到学生宿舍与学生促膝谈心,与学生交流。
邹校长在化校担任校长的时间并不长,他所做的工作在那个年代、那个历史条件下是开创性的,是需要魄力和智慧的。虽然邹校长已离开我们多年,但我还是深深怀念这位化校改革与发展的先行者。
三、 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不懈努力,化校取得长足进步,成为一所规模较大、专业特色鲜明、办学水平高、在湖南省和全国化工中专学校有较大影响力的中等专业学校,向国家和人民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1、 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中等专业人才
化校在1993 年前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半; 从1993年起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二十多年间学校本着对国家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教书育人,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中等专业人才。
无论是高中毕业生还是初中毕业生,化校当时招收的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有理想,文化基础扎实,勤奋好学,他们使学校充满活力和朝气,师生员工共同努力,铸就了化校昔日的辉煌。
化校毕业生遍布三湘四水、大江南北,他们素质高,能力强,具备继续发展的潜力,很快就成为单位的生产、业务骨干,特别是在我省小氮肥发展时期,化校毕业生成了这个行业技术力量的主力军,得到各方面好评。还有许多毕业生通过各种途径继续深造,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化校毕业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化校在办好中专教育的同时还办了“化工职工大学”和“化工干部学校”,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相互沟通、促进,为中专毕业生构建了接受继续教育的立交桥。
2、 办学水平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教育主管部门对中专学校实施“办学水平评估”,二十多年间,化校共接受二次国家级评估、一次省级评估和一次全国化工中专估计,每次评估的重点和要求有所不同,但要求都很高,值得全校师生员工骄做的是化校每次评估都是优秀等级,名列全省和全国化工中专前茅,长期稳定的高水平办学,名至实归。
从历次评估的结果来看,师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一直是化校的强项。在经费不足,办学条件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化校一直在体现办学水平核心价值的领域里狠下功夫,并取得不俗成绩,凸显了化校人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意志和决心。
1983 年教育部确定化校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二十多年间经过多次考核和复查,学校一直保持这一光荣称号,并积极发挥了重点学校的骨干示范作用。
3、 教学质量好
化校一直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始终把教学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严谨治学。
化校有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有完整的教学规范和行之有效的教学督导制度,确保教学工作保质保量,规范有序。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化校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实验开出率和实验课质量,与学校附近的化工企业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保证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三次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每次实习都由教师带队,学生顶岗学习,决不允许放任自流。
上世纪九十年代省教委曾连续三年组织全省中专学校英语统考,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考试,化校对英语课教学并没有作特殊安排,结果每次考试平均成绩都是全省第一名,做到逢考必第一,反映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真实水平。
化校能够长期保持好的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化校教师队伍学识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许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各专业及主要课程都有骨干教师把关。化校还有一支很好的实验员队伍,他们工作负责,与授课老师配合默契,使化校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水平一直名列前茅,受到省教委高度评价。
4、 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我的记忆里,化校并没有提出过“校训”、“校风”之类的题词,但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对优良校风的追求从来沒有停止过,学校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潜移默化,持之以恒,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并使它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那时学校风清气正,纪律严明,书卷气浓,确实是个读书、长知识的好地方。我至今清楚记得一件事: 有一天晚上省财政厅一位领导到化校,商谈一个贫困生到化校就读的事情,这位领导我并不认识,他也从没有到过化校,待我接到电话赶到学校时,他已经在校园内逗留了半个多小时,他一见到我就对学校的校风学风赞叹不已,他说偌大的校园里灯火通明,十分安静,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全部都在认真自习,无人说话,无人走动,实属难得,他将化校的情况与财政厅下属的一所专科学校相比,直言“天壤之别”。
毋庸讳言,随着社会情况变化和不良风气影响,化校的校风、学风亦面临很大考验,但凭借着惯性的力量和对校风的重视,化校还是能保持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我想凡是在化校工作或学习过的人都是有感受的。
5、 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1973 年复校时化校的条件相当简陋,校园内仅有一幢教学楼和两幢学生宿舍,廿多年间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相继建造了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教学和生活用房,新增建筑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尽管建设标准不高,布局略显凌乱,但教学和生活设施基本齐全、配套,基本满足了化校发展的需要,
1988 年在省教委帮助下,化校获得一笔世界银行贷款,用来更新实验、实训设备,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世行贷款,我们学到了许多先进的办学理念,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待到贷款项目结束时,全校各专业的实验开出率都达到95%以上,实验室装备水平跻身国内一流水平,在中专学校里起到示范作用。
6、 教学改革和教研成果丰硕
化校十分重视教学改革,以专业改革为切入点,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充实教学内容,所办的五个专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之处,化校制订的“化工工艺”和“化工机械”专业教学计划成为制订“部颁教学计划”时的主要参照样本。
化校的老师不仅教学出色,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是硕果累累,而且在全国化工中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个专业组里,在全省中专教学研究会及各个分会里,化校的老师都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研究颇有心得,为专业和课程建设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同行的尊重。
化校老师主编或参编了许多教材,数量之多叹为观止,一些教材还被评为“精品教材”。
化校还积极参与中专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订规划、政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四、致敬
回顾化校的历史,我感慨万千。
化校廿多年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但廿多年办学经历也是很艰难的。化校虽然是个老学校,但几经波折,发展起点不高,办学条件并不好,尤其是办学经费长期短缺,教职工待遇比较差。那些年化校的工作相当繁重,除了日常教学和管理外,学校也面临许多改革任务,如专业改革、招生分配改革、职称改革等,这些工作都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关系到利益的调整,工作量相当大,难度也不小。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化校教职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工作,尽心尽力地完成各项任务。
对于化校的工作,我体会最深的是“认真”,化校的教职工把教育视为培养人才的崇高事业,对教育怀有敬畏之心,不浮躁,不敷衍,不作假,不畏难,脚踏实地把本职工作做好。化校的能力有限,工作也有许多缺点,但“认真”是化校的传统和特点,认认真真办学,认认真真教学,认认真真做学校各项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并且一以贯之。
化校的教职工用辛勤劳动谱写了化校的历史,回忆起与同志们同甘共苦的情景,至今仍使我激动不已。挥之不去的是记忆,放不下的是情感,向化校致敬! 向昔日化校的同仁们致敬!
斗转星移,化校已经成为历史,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已经站在新的起点开始远航,我衷心祝愿学院越办越好,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 THE END —
本文内容转载自:商广网,原标题《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深情回眸》,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