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何玲
农村饮水安全,在由脱贫攻坚转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阶段后,面临着新要求、新期待。
如何保障农村水质更好、水压更足、24小时供水、缴费更便捷、故障及时上门修?近日水利部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召开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宁夏破解水资源管理挑战,在城乡供水一体化和互联网 供水关键领域所做的探索,给出了可感知、可借鉴的答卷。
春未尽,夏初临,六盘大地处处孕育着生机和绿意。从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的首部取水枢纽龙潭水库,经过74.4公里输水管道输送至中庄水库,113万群众喝上了甘甜的泾河水。
宁夏水投集团下属六盘山水务公司管理的中庄水库、调度中心、南郊水厂,以及固原市中河乡中河村饮水点,一个个观摩点,串起了宁夏从“有水吃”到“吃好水”的不懈努力。
在固原市开出租车的何副琴告诉记者,在老家原州区彭堡镇彭堡村居住的父母,在儿女不在身边的日子里,打开水龙头用水,拿出手机缴费,她说,最受益的是老人和孩子。而上一辈人,每天都需要家里的壮劳力用两小时去找水挑水。
在西吉县红耀乡小岔沟村,村民宋兆平用“绵甜”真切形容自来水的口感。院子里,他3岁的孙子子轩穿着干净时尚的衣服正在玩耍。“水龙头一开就淌水了,洗衣机也用上了,水管员一打电话就来了。过去吃窖水涨肚子、几天没水洗脸的苦,在自己这一辈结束了。”
宁夏中部干旱少雨、南部山区阴湿高寒,曾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在曾经苦嵴甲天下的地方取得这样的成绩。”水利部领导感慨。
2021年,固原遭受6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发挥了决定性的保障作用,宁夏水投集团负责人表示:巩固脱贫攻坚来之不易的成果,这也正是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荣获全国水利大禹奖的时代意义。
来自宁夏水利厅的数据显示,宁夏通过大水源、大水网、大水厂、大联通建设,目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91%,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
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宁夏为破解欠发达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短缺、水量匮乏、水质较差、涉水管理环节多等现实困境的创新探索。利用地区供水企业积累的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优势,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了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
2011年4月,宁夏水投集团与固原市政府开展水务一体化合作。宁夏六盘山水务公司执行董事张志军介绍:实施水务一体化和“互联网 城乡供水”项目以来,我们搭建了智慧水务平台,从水源到水龙头、从工程管理到供水服务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供用水数据精准采集、实时分析,居民供水保证率稳定在99%以上,老百姓通过手机就能缴纳水费、查询水量、在线报修、查看水质检测结果,山区群众不仅用上了安全水、放心水,也实现了指尖上的便捷。
固原市也是全国“互联网 城乡供水”示范市。从“肩挑驴驮”到“手机买水”的历史性变革,城乡供水从水源、水厂、管网到用户端实施全流程全环节数字化提升改造,供水业务实现在线监测、自动控制、智能分析和数据集成。
西吉县新营水务工作站的赵宏波向记者展示他为给老乡们普及手机缴费方法制作的方言短视频,浏览量有1.5万。
宁夏水利厅为“互联网 城乡供水”提供顶层设计、云网资源和创新服务,宁夏“互联网 城乡供水”管理服务平台与自治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我的宁夏”App对接,实现了城乡供水全业务流程在线办理、多层级管理互联互通。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供水预测、预警、预演、预案功能,提升供水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应对突发情况和风险防范能力大大提高。
山高水长,见证宁夏中南部群众从贫苦到富足的好日子。原州区中和村王淑兰在门前种下的两颗牡丹正在盛开,开城镇双泉村南山农场的李永平,则盼望着依托一山之隔的中庄水库和固原市打造的生态观光廊道,分享水利旅游的红利。
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群众生活舒适度,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正是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 THE END —
本文内容转载自:中国经济时报,原标题《宁夏:持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