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
企业赴港上市热情持续。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134家企业向港交所递表,仅第三季度,就有包括美的集团、如祺出行、黑芝麻智能等13家内地企业成功在港股上市。
企业“扎堆儿”赴港上市背后,是港股市场政策利好以及国际化程度高对企业的吸引。10月16日,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下称《施政报告》),提出在开拓海外新资金、优化上市审批、提升市场效率等多个举措,以进一步优化证券市场,推动内地大型企业赴港上市。业内观点认为,随着中国经济预期转好,以及香港相关重磅政策规划落地,有利于重振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港股市场或迎来机遇。
企业“扎堆儿”赴港上市
今年以来,企业赴港上市步伐加速。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年内已有134家企业递表港交所,远超去年同期。
今年4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包括放宽沪深港通ETF合格范围、REITs纳入沪深港通、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优化基金互认、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同日,中国证监会还发布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提出支持科技型企业依法依规境外上市,落实好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制度,更好支持科技型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发展。
在此背景下,一批企业成功赴港上市,其中既有茶百道、老铺黄金等消费类企业,也有黑芝麻智能、如祺出行等科技平台类企业。
投中研究院发布的“三季度IPO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共有13家内地企业在港交所IPO上市,募资金额共计327亿元,同比上涨4.45倍,环比上涨3.36倍。其中9月17日敲钟的美的集团,首发募资超300亿港元,是今年前三季度募资金额最大的IPO,也是港股近3年之最。
另据证监会数据,截至10月17日,包括新递表及补充材料企业在内,仍有近百家企业处于港股IPO排队状态,其中就有丰巢控股、京东工业、周六福等各自行业内的头部企业。
看重港股国际化优势
港股市场为何能够吸引众多企业布局?
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向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表示,企业“扎堆儿”赴港上市其中一个原因是,近两年受行情影响,A股IPO收紧,对部分行业企业上市限制较多。记者查询发现,证监会曾于2023年8月明确表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其中、餐饮、家居、白酒、学科培训等消费类行业是监管重点,上市难度相对较大。
另一方面,李成东认为,由于港股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市场较开放,企业在港股上市后流动性会增加,更方便海外机构直接参与交易。正冲刺港股上市的顺丰控股验证了这一观点,顺丰控股高管曾在投资者活动中表示,公司现金流充沛,筹划H股的核心目的是让公司成为更加国际化的企业。
此外,港交所对创业类企业较友好,这也是不少企业选择港股上市的原因。记者梳理发现,今年港股上市的企业中,有不少曾在A股折戟。如曾计划上深市主板上市的蜜雪冰城,在2023年全面注册制实施后,缺席存量IPO企业的平移申报,于今年选择转战港股IPO。再如医疗信息化服务企业太美医疗,曾于2023年3月在A股科创板上市委审核环节中因经营能力、利润等问题被否,今年1月29日,太美医疗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港股IPO。“对投资人来说,港股市场是个很好的退出途径。”李成东说。
10月16日,李家超发表《施政报告》,提出多项优化证券市场的措施。其中包括开拓海外新资金,落实追踪香港股票指数的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在中东上市,吸纳当地资金配置港股。争取企业上市,善用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的优势,吸引国际企业来港上市,同时推动内地大型企业赴港上市。优化上市审批,令上市申请审批时间更有确定性。提升市场效率及降低交易成本,包括检视保证金的存入安排、优化保证金和抵押品要求等。李家超还提到,香港计划设立100亿港元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
业内观点认为,受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近年来香港面临更多挑战,上述举措有利于重振投资者信心,促使港股市场加快转型升级。(中华工商时报记者祝凤岚)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祝凤岚
— THE END —
本文内容转载自:江南水乡栖身之所,原标题《企业“扎堆儿”赴港上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